宗教信仰民俗育樂

     

1004.交趾燒

  台灣古老的廟宇中,除了木雕、石雕等構築之外,在山門內外牆壁上、或廟頂一隅鑲嵌有許多色澤鮮艷,造形傳神的陶藝品,那就是最具台灣本土特色藝術風格的「交趾陶」,又稱「交趾燒」。

  台灣交趾燒融合捏塑、繪畫、燒陶三項專業技藝。這種特殊的技藝,是由中國廣東、福建的民窯體系傳入台灣。 台灣興建巍峨之廟宇時,在嘉義民雄有一位巧手藝師:葉王,名麟趾,以巧手捏塑「交趾燒」,將人物山水活靈活現地展露在南部的寺廟中,台灣交趾陶歷史遂隨之打開。

 

  交趾燒製作方法:交趾燒光澤清亮、細膩動人,屬低溫色釉的軟膏陶器,先以黏土塑造各種現象,大多憑雙手和竹篾雕塑而成;經過一千二百度素燒後上彩釉,再送入窯爐低溫燒成,窯爐多是直徑最大約一尺的私人小窯,所以作品均屬小件,若有大件作品則需分開燒製再拼湊。

  如此集合了雕塑、色彩、釉燒的綜合美,舉凡民間故事,戲曲人物如封神榜、三國演義等,及花鳥、神仙、麒麟祥瑞、動物百姿,個個細緻逼真。至於交趾燒的內部及背面則泥肉片片,保存著黏合時手捏的原韻,富勁力之美!交趾燒除了可供形象雕塑之外,也可供文字塑材。

交趾燒的特色


1
.物件小
2
.素燒後彩釉
3
.以人物、動物為屬
4
.是台灣特有陶